数百年里,瑞士从一个由不同的城市和乡村联盟交织而成的松散网络,演变成为如今由26个州组成的联邦制国家。她的发展历程与西欧大部分地区不乏相似之处,却坚守着自己的特色和独立。
瑞士历史
瑞士不仅是在地理意义上处于欧洲的中心地带。因此,她的历史发展进程与邻国十分相似。当今瑞士的领土,以前曾是古罗马帝国的一部分。中世纪初期,基督教、民族大迁移和不同民族的统治,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。中世纪晚期,随着被称为“旧联邦”的国家结构不断发展演变,现代瑞士的前身逐渐成形。
宗教改革和西方基督教的分裂,正如在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样,也在瑞士引发了紧张局势和武装冲突。同时,中立逐渐成为瑞士的一大特色,并一直延续至今。
中立并未能阻止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蔓延到瑞士。由法国占领者创立的“海尔维第共和国”,确定了今天瑞士的版图,此前联系紧密的地区改制成为彼此独立的州。在这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,现代联邦国家应运而生。
二十世纪的历史也再一次明确展现出来,瑞士一方面与邻国如何紧密相连,另一方面又如何坚持走出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道路。瑞士虽然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影响,却幸免于战争的炮火硝烟。冷战期间,瑞士的发展历程与西欧类似,但却坚守中立,并在东西方之间发挥着调解者的作用。冷战结束后,瑞士继续参与欧洲经济的一体化进程,但与欧盟保持距离。
从远古到中世纪
在瑞士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印迹,有四十万年左右的历史。但是,直到上一个冰期在大约一万一千年前结束之后,才有人在今天瑞士的部分国土上定居下来。瑞士最精彩的考古发现中,就包括建于湖滨地带的木屋村落。
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瑞士
从公元前三世纪初开始,今天瑞士所在的地区逐渐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。罗马人在各地一步步地建立起殖民地,统治力日益加强。本地的诸多族群日渐接受了罗马人的种种生活方式(“罗马化”)。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,到了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时,罗马人的行政管理体系也分崩离析。
中世纪初期和中期
今天瑞士所在的地区,在中世纪经历了与西欧其他地方类似的发展进程。最初的几个世纪以民族大迁移为主(“民族大迁移时期”)。当时,不同的族群也来到瑞士定居,并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语言。早前就已被罗马人接受的基督教,在这个时期继续传播。教会拥有大量的教区和修道院,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地主。同时,贵族家族通过攻城略地、继承财富以及实行精心策划的联姻政策,逐渐增强了自己的权势。
中世纪晚期和旧联邦
从十九世纪开始,1291年的《联邦宪章》就被公认为瑞士联邦的建国文献。那一年,乌里、施维茨和下瓦尔登这三个河谷地区结盟,以更好地抵御可能的外敌入侵,捍卫自由。
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时,形成了所谓的“旧联邦”,它是由多个村镇和城市组成的一个松散联盟。联邦的扩张,是以多种不同的途径实现的。有的地区自愿加入联邦,成为地位平等或地位较低的成员邦;还有的地区是买来的或因被占领而加入联邦的。联邦的成员邦,又被称作“十三个老州”,一般都自行管理自己的事务。不过,它们定期选派代表召开“全权代表联席会议”,商讨共同关心的问题。
从远古到罗马人 (PDF, 234.5 kB, English)
中世纪初期和中期 (PDF, 217.4 kB, English)
中世纪晚期 (PDF, 303.0 kB, English)
近代
宗教改革
“宗教改革”指的是西方基督教自十六世纪起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的历程。最著名的宗教改革人物就是德国人马丁•路德。不过,瑞士当时也是一个宗教改革的重地。乌利希•慈运理和让•加尔文分别以苏黎世和日内瓦为中心,对新教发挥了深刻影响。那时的日内瓦被公认为“新教的罗马”。特别是加尔文主义,当时在欧洲和今天美国所在的地方,传播尤为广泛。在政治上,宗教改革引发了一股势不可挡的爆发力。在欧洲和瑞士,都由于基督教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而发生了动荡和战争。
中立和冲突
十七世纪的瑞士充满了宗教和社会上的紧张局势,最终导致一场场武装冲突。尽管如此,联邦的各成员州还是成功地避开了三十年战争(1618-1648)的硝烟。当时的这场战争摧毁了欧洲的许多地方。瑞士吸取这一经验,逐渐形成了中立至上的外交政策。
十八世纪:工业革命萌芽
十八世纪是外交上的一段和平时期,宗教上剑拔弩张的气氛也日益淡化。十八世纪发生的重大事件,是农业的巨大变革,和分工协作式的家庭作坊的出现,特别是在纺织业和制表业。启蒙主义者们不仅关注经济问题,也同样关心教育问题,以及新的爱国主义理念:“爱国”不再局限于爱自己的州,而是扩大到整个国家。这些启蒙主义者不仅逾越了宗教信仰上的障碍,还与国外的志同道合者开展密切的思想交流。
走向联邦国家
法国的统治
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,改变了欧洲和瑞士的面貌。在瑞士,人们也大声疾呼,要求法律平等。特别是在那些受领主剥削的乡村领地,呼声尤高。然而,人们对法律平等、废除旧精英集团特权的要求,直到1798年法国军队入侵、旧的联邦政体土崩瓦解之后,才得以实现。取代旧联邦的,是一个中央集权式的单一制国家,即海尔维第共和国。1803年,这个共和国又被一个新的联邦制国家取而代之。
联邦国家
1815年,欧洲列强在击败了拿破仑之后,企图恢复大革命之前的旧制度。在瑞士,这种复辟体现在1815年的《联邦协定》上,协定赋予各个州几乎全部的自治权。当时,最后的几个州加入了联邦,联邦形成了今天的版图。自由主义者为建立一个自由主义的联邦国家而奋争。然而,联邦国家最终诞生之前,还是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动荡时期,冲突和政变频仍,期间还爆发了瑞士迄今为止最后一场内战,即1847年的独立联盟战争。在这场独立联盟战争中,信仰天主教的保守主义州和激进的自由主义州横刀相向,后者用几个星期的时间赢得了这场冲突。1848年11月6日,联邦议会首次召开大会,地点就是新选定的联邦之城伯尔尼。
联邦国家建立后,内政外交都日趋平静。经过1874年的修宪,联邦获得了更多的权责,直接民主制也得到加强。联邦国家为多个制造业和服务业(铁路建设、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、化工、食品工业、银行业等)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,这些行业成长为瑞士经济的支柱产业。
在法国的统治之下 (PDF, 304.1 kB, English)
走向联邦国家 (PDF, 283.1 kB, English)
十九世纪的联邦国家 (PDF, 247.3 kB, English)
二十世纪的瑞士
世界大战期间的瑞士(1914-1945)
1920年,瑞士加入了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联盟。虽然瑞士并未卷入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,但是,瑞士国内的局势还是深深地受到国外政治事件的影响。
战争期间,瑞士经济凸显出对进出口的依赖性。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,导致瑞士陷入长达数年的经济萧条。国内政治气氛紧张,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上的左派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。这种情况直到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才得到缓解:由于感受到来自国外的威胁,瑞士的各派政治力量不得不走到一起。1943年,首位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当选联邦委员,成为全国各党派握手言和的标志性事件。
冷战时期的瑞士
战后的瑞士,与西欧其他国家一样经历了经济腾飞的时期。瑞士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工业领域。不过,在二十世纪最后的四分之一阶段,瑞士转型成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,服务业吸收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就业人口。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,同时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障也节节攀升,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多彩。作为一个外向型的小经济体,瑞士无论过去还是现在,都离不开外国市场。同时,冷战期间的瑞士,坚持在两大阵营之间奉行严格的中立政策,虽然瑞士在经济、政治和文化上自认属于西方阵营。
1989年至今的瑞士
冷战的落幕和如火如荼的全球化进程,为瑞士的外交格局和经济环境都带来了迅速而持久的变化。在经济上,以服务业为主的瑞士能够灵活地作出反应。即使国际经济出现下滑和危机(1991年、2001年、2008年),瑞士依然能够保持其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大地位。
1989年之后,各种超国家的规则和组织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。战后便已开始的欧洲一体化进程(欧洲经济共同体,1993年成为欧洲联盟)步伐加快。欧盟从当年的12个成员国扩大到27个成员国。
在这种形势下,瑞士谨慎地放松了严格的中立政策,开始参与国际上的一些动议。2002年,瑞士公民投票同意加入联合国。瑞士没有加入欧盟,而是以一系列双边协议为基础与邻国合作。瑞士国内就对欧洲政策展开各种争执,而奉行保守民族主义的瑞士人民党则借机迅速崛起,成为二十一世纪初全国遥遥领先的第一大党派。
《1949年日内瓦公约》70周年纪念:多边主义的一段成功历史(英)
世界大战期间的瑞士 (PDF, 294.3 kB, English)
冷战期间的瑞士(1945-1989) (PDF, 178.4 kB, English)
1989年至今的瑞士 (PDF, 2 Pages, 108.0 kB, English)